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中的专利,并不是非正常专利

发布时间:2025-04-29 点击:1
“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一词已经十四岁了,早已超过限制民事责任年龄,甚至比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大两岁。
另外,还有“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一词,确切说是“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的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其还不满2个月,但杀伤力十足!
这两个词基本是混
但是,“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和“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是不是具有本质性的区别?
很显然,文义解释即能体现本质区别:前者没有名词“非正常专利”,后者有名词“非正常专利”。
当“非正常专利”名词存在后,一旦“非正常专利”作出某行为就会带来结果。
每个行为都会产生行为结果,但不是每个行为都会产生法律后果,而且法律后果有二种,一种是守法行为后果;一种是违法行为后果。
“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或“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是属于行为结果、守法行为后果和违法行为后果中的哪一种?
十四年了,我国的知识产权泰斗和法律学者们,有研究的吗?
如果不属于违法行为后果,则行政无权干涉;如果属于违法行为后果,则按“四段论”来论述。
大前提:法是合法制定的
中前提:法规定了违法行为
小前提:某某做了该行为
结论:某某的该行为是违法的
现实情形是:大前提不成立,中前提成立一半,小前提成立待定,则结论是不成立的。
中前提成立一半是指“规定了违法行为”,不成立的一半是指“法”。
目前的“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或“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规定只是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效力低于国务院部门的规章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更低于法律。
小前提成立待定是因为成立生效应当由法院来裁判。法院是不仅仅依据实体公正而且依据程序公正,特别是对于行政机关的行为,应当严格适用程序公正。
很多学者认为,行政法就是程序法,而不是实体法。
当实体和程序都缺位时,基于“非正常专利”的任何行为并不构成违法,除非能适用《民法典》和《专利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原则仅在穷尽规则时方得适用且有权适用主体应当是司法机关。
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或“非正常申请专利行为”规定清单
1、《关于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若干规定》(2007)(局令第45号)
2、《关于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若干规定》(2017)(局令第75号)
3、《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通知》(国知发保字〔2021〕1号)
4、《关于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办法》(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第四一一号)(2021)


手腕骨折是轻伤吗?
犯了虚假出资罪既遂怎么判刑?
深圳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ISO体系认证时间
购房合同都是一样的吗
汽车eCall认证测试标准
12123驾照期满换证要多久
关于2018年第一批企业研究开发资助计划拟资助企业的公示
CE认证介绍、欧盟CE认证、什么是CE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