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已经批复设立62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35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大幅度缩短专利审查周期、减少了专利授权的时间成本,充分激发了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在推动区域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01、推动区域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但客观上扩增了发展环境差异
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通过预审机制进入快速审查通道的专利申请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各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的预审机制围绕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开通快速审查通道,极大地促进了创新主体快速实现核心技术专利化,进而推动创新主体尽快形成国际竞争力。
然而,只有符合相关产业领域受理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才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交预审申请。批复的产业领域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领域创新主体的创新发展。再者,伴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产业技术交叉现象越发常见,但每一产业领域对应获批的技术领域分类范围有限,这就使得属于相应产业领域的专利申请因其分类范围受限也不能进入预审机制快速通道。不同区域间的预审机制因技术领域差别造成创新主体进行知识产权规划与保护的成本差异,从而影响到区域的创新发展与经济发展。
02、提高创新主体专利申请积极性,但可能导致忽视知识产权规划布局
预审机制为创新主体申请专利提供了便利,客观上提高了创新主体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实践中,一旦发明专利最终未能获得授权或授权后保护范围不理想,则意味着申请人的创新成果成为全社会均可自由实施的技术方案,专利申请人因可能存在的风险而对专利申请有所顾虑。预审机制的出现,将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周期压缩至3—6个月,这种变化极大地缓解了专利申请人的焦虑,预审机制惠及的创新主体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预审机制的存在满足了这些急需专利的企事业单位迫切需求,却无意中成为其临时抱佛脚的工具。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政府部门及市场应当引导、呼吁创新主体从本质上真正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急功近利地通过预审机制获得专利权使创新主体忽视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划布局,导致未来可能造成知识产权重大损失。
03、有助减少低质量专利申请,但实践中不利于获得最优保护范围
预审机制申请专利的预审查内容主要包括形式审查。明显实质性缺陷、新颖性及明显的创造性审查。由于希望通过预审机制的专利申请数量众多,专利申请人对专利申请的质量必然比普通专利申请更加重视。此外,近年来各级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持续加强对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的打击力度,预审机构对提交申请专利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低质量的专利申请。
然而,从专利审查部门的角度是很难真正评价某个专利申请的技术质量与市场价值,因此实践中这种对专利申请质量的追求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对专利申请授权率的追求。实践中专利申请人以发明创造为基础期望争取寻求较宽泛的保护范围,但是较宽泛的保护范围可能会带来创新性的不足,为了在较短的答复期限内通过预审机制的预审查,不得不将权利要求覆盖的范围缩小至较小的范围。这种情况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助长了当前社会对发明专利“唯授权论”看法的风气。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为地方创新主体通过预审机制快速获得更多专利提供了便利,各级专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预审机制规范化建设,利用新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提高审查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专利快速审查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
以上内容选自《科技和产业》2022年第6期 第50-54页:《专利申请预审机制现状探讨及建议》,单位: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者:程秀才
注:以上内容部分数据已更新
灯具厂做ISO9001体系认证要多少钱ISO39001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降低安全风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后还能提取吗非法杀害濒危野生动物罪的构成特征有哪些?非法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既遂处罚标准?实验室cnas17025认证商业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思考伪造红头文件怎么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