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哪几种

发布时间:2024-11-26 点击:54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在我国法律上不同的年龄阶段所犯下的行为构成刑事方面的情况下,是会按照规定进行处罚的。十六周岁以上的公民如果能靠自己的收入来源养活自己也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一、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哪几种
(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指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指具备部分民事行为能力。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指不具备以自己的独立行为取得民事权利、设立民事义务的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二、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
我国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当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一)18周岁以上。我国民法典规定,18周岁是我国自然人成年的界限。对于16周岁以上而不满18周岁,但是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法律将之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2条还对“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认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精神状况健康正常。公民能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共同规则,理智地实施民事行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理智地从事行为的人,即使18周岁以上,也不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得知,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定,经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的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进行认定。
三、民事行为的种类有哪些
民事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事实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包含三个成立要件,即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主体、有意思表示、有确定并且在客观上具有实现现实性的标的。它与事实行为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事主体具有意思表示,即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
(二)准法律行为
准法律行为,如催告、通知、宽恕。此类行为并没有创立新的权利义务的关系,仅仅是对已有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或者澄清。
(三)事实行为
此类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事实行为也能引起法律后果,它是按照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与民事法律行为不同,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村的人在自己的宅基地建造了一栋房子。这种建造的行为属于事实行为。将来这栋房子的主人去世,其继承人继承房屋的行为,则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哪几种的相关知识,根据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每个年龄阶段在法律上都是有规定的。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惑。


代签合同写谁的名字
不履行合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什么是城镇合同制职工
专利侵权一般赔几万
连带责任可以约定吗
补刻公章需要什么手续
车祸致人死亡司机主责怎么判刑
人事搞错了社保基数多交了